close

師父文章:詠春拳之細說“標指”

psb (1).jpg

詠春拳的三套拳已寫了兩套,接下來是標指。以前練習詠春拳,吾師說,標指不出門,在練習標指時,所有非達到這階段的,一律不許觀看,更不准對外表演,其原因是手法狠毒,角度刁鑽,力量壯觀。對於外派武術高手,會有所啟發。用於搏擊拼命的技術,都是自私的。在詠春拳的三套拳裡,標指屬於“補拳。在形成詠春拳過程裡,實踐中,得到更多經驗和隨著詠春拳的訓練系統所帯來的反應提升後,發覺到角度可以用到135度和徒手打擊更精准和發揮更大威力,從而在集中直接打擊,焦點打擊,身體可用打擊方法等,更完善地“補充”以前的“不足”。

    標指,按詠春拳的習慣,顧名思義,就是在打擊動作裡,大量及經常性地使用手指作為打擊。所以怎樣使用手指,利用手指構成什麼樣的打擊角度,每只手掌上的五隻手指,怎樣準備、合攏、分開、伸直、彎曲等就大有學問在內。

    手指作為打擊對方身體的身體武器,它本身是脆弱的,所以標指的第一步是強化手指的絕對可控性,強化身體的某些部份作為徒手搏鬥的身體武器,例如拳頭,常見的,人們會通過打沙包等。(其實通過練習打擊沙包去實現更大打擊力量是不可能有所增加力量的,何況傳統中國武術,根本就沒有打沙包這回事,椐考實打沙包是清末民初,西方人在中國居住,練習拳擊時流入中國的外來事物,而今天則成了練習搏擊的必備器材,對於這樣的器材作為去練習打擊力量,本身就浪費體能而永遠達不到效能的)但對於詠春拳來說,我們直接採取插沙。

    插沙的作用是什麼?人們普遍以為就是拿些沙,用手指隨意插下去,那就大錯特錯,誰都可以做的東西,本身就無大價值,正如我們上述所言:手掌、拳頭、手指等。去打擊物體來實現所謂增加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詠春拳用手指去插沙不是為了增加力量和骨硬(骨硬是鈣化的結果)而是為了實現大腦對身體的協調性訓練,從而更好更准更快的控制肌肉收縮而產生力量。在插沙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範動作和方法,這才叫作“技術”。

    “標指”中除了手掌張開的“手刀”狀外,還有手指曲屈的“插拳”狀,手指內收的“指抓”狀,手指()與手臂一起使用的“標手”狀,當然,還有補充的“鳳眼拳”,(最後是有所保留的手指特殊打擊使用方法)。上述的各個部位,都要作為強化訓練練習,從而達到強有力的身體打擊武器。

    第三套拳標指最為特殊獨特的是“睜”()。這個使用“睜”()來打擊的練習使用動作,包括名種配合動作和角度,足足佔有了半套拳的動作,可想言之的重要性[這裡作個注明,我喜歡使用原名字的動作名詞,廣東話的文字應用和表達,比現代漢語嚴密得多,“睜”廣東話是習慣上單指前後臂交接的關節骨部位。而“肘”有點指那個手臂彎曲的部份之意,所以在詠春拳動作名詞定義裡望字,望文生義是非常重要的,她來自一個特定的聯想作為界定真偽的標準。日後再另定主題專門談論這方面的分別]

    詠春拳使用手睜的有二種方法;1、是尋橋中的由攔手而為的,水準方向打擊的,我們叫“批睜”。2、是標指中本文所說的,我們叫“跪睜”。(很多人叫“級睜”,絕對錯。在使用方法上而言,跪與級在表達裡同時是動詞,跪與級在動作方向和力量傳遞完全不同概念和結果)。這個跪睜,非常難做到合乎要求,這個“跪”的動詞含意得表現非常清楚。詠春拳的打擊對手的身體武器是骨頭,運用身體骨頭去打擊對手,所以這個睜難於在打擊過程中符合角度,並且能真正能使用到“睜”這塊硬骨頭。詠春拳這個“睜”是我知道的全世界徒手搏擊裡,威力最強大的“睜擊”。

    標指的另一個強化是“圈腳”。圈腳在其他門派拳術裡也常見常用,而標指中的圈腳分為內外圈,包括走馬後的圈。強化訓練的目的在於日後的“梅花步”的學習和運用。這些重點動作強化訓練就是學習練習的前題。

    開始“打拳掌開手指標上、下手指有力,手腕有力,手臂有力。左右手左右跪踭,右左手左右跪踭三次,跪踭時先標手出,踭貼肋而出。用骨頭打向目標,這組動作不易,踭要快出並有力,馬是二字鉗羊尋橋馬作45,手踭及身體作90,這時問題出現:首先馬不穩,身體左右(前後)搖擺,這裡涉及問題是尋橋時,馬不過關,詠春拳這個馬,難倒很多人(日後專文討論)

    踭打出的要求是踭出不能高過耳(失平衡),前臂與後臂之間千萬不能形成“促橋”狀[促橋即是角度不對,沒有成45,手使不出力,易失身體平衡]。繼而標手上馬,圈腳外內圈而回原位。這裡要求手、身、馬協調,左右手協調,馬與上半身角度協調淮確,特別是標手上馬時非常重要,

這是一段落。

    跪踭隨即標手上馬隨即標手,圈外腳圈內腳而回位,跪踭標手打高橫掌轉圈腳回位撥低手回正面斬手、標手、收拳。跪踭標手打低橫掌轉圈腳回位撥高手回正面斬手、標手、收拳。

    上邊那段是練習動作的連貫性和連續性,特到是力量發出的連續性,她要求在搏擊時,對於180度範圍內的連續性打擊的重要訓練。

    耕手左右三次,回正身斬手,標手.收拳。她展示的主要為左右耕手及斬手、標手、耕手的方向最為重要,特別是當我們受到多方向攻擊時,保護自己及同時反擊。當然動作連貫性和力量的連續性更不可忽略,這是拳術的靈魂,

    問路手,簡稱作問手(這才是問路手,即是說,在打鬥時,情況混亂看不清楚對方路數,我們就用此動作接手或保護自己並同時打擊對方)。問手左手90度打出,要有力,護手跟隨,..左三次後轉回正身斬手繼而圈手斬手三次,標手收拳。問手力的運用非常講究,手臂也要正確,而手的接敵點更加要求嚴格,這樣才能發揮出應有效果,因為在使用時,問路手一出接敵跟著第二個動作就可以取了對方的命,怕他不死,補一個(反正這個動作是送的[葉問及吾師習慣這樣講],梁壁所說殺人不過三,就是說這些,標指所指就是殺人不用過三個動作。

    標手;正面左手從右面標出,右手左面緊隨而出,動作三次。正面落踭轉馬打右面90度橫掌,隨即轉馬正身!掌打180,後回正面斬手標手收拳。這組標手看來簡單(其實整套標指套拳,動作都特別簡單[看似的],但清脆俐落,而非拖泥帶水[葉問語],就絕非容易)。標出去的手,角度力量要非常講究,手掌、手腕、手臂、身體(上半身)、馬等,如果協調不好,就完全失去了標手意義。環觀今時講標指的大師無數,但沒有一個能演繹出標指的要求和含意,不要說曲解和忽悠,連這份量都達不到,每每看到大師們表演這組標手動作真噴血。

    這組標手動作,本是這套標指套拳中的精華,並且威力強大,實用非凡,在搏擊中,對方毫無抵抗。但現實中競然無人能夠在搏鬥中使用。標,首先能使手臂具有標槍般的狀態,從而才能標出,雙臂無力怎樣標?另外,角度要非常講究,標手標出去的時候,雙臂成交叉狀,那只有挨打的份而不能打對方.再者雙手不協調,馬更不協調,更是悲劇的結局。

    擸手;(抓手);雙手同時出。手指成抓狀並同時轉馬45(手同樣)擸出,一手迅速往回用插拳狀打肋骨處,然後向上拍手收拳。左手右手各做一次。這擸手講究轉馬,身、手一起聯動配合協調,在現實中經常使用,並且加上腳同時打擊對手,她與太極拳的“擺蓮腿”有點象(外形)但用力方式則絕對不同,我們同時講究角度準確,並且要狠擸,擸得緊而不死實。而順勢打回來的插拳,必須要在短距離內使得出強大力量插向對方肋骨處,手指曲屈的形狀與肋骨狀況成正比。上述動作,在現實搏鬥中,都會與腿腳同時使人,手腳同時打向對手。

    最後一節,撥手彎身。這組動作在整個詠春拳系統裡最為特別,雙手臂出向上伸成角度(這個非常重要,技術性強,這裡就作保留不說)然後雙手臂與上半身同時向前曲下雙手臂向前下方雙腳中間,然後雙臂同時向上打,上半身回位。整組動作要一氣軻成,她的練習用於應付遭受對方突擊,特別是從背後而來,反身順勢而作反打擊,所以身體角度,手臂角度雙腿角度,身體各部份的力量分佈,就非常重要,技術核心也是盡在這裡.特別是這種敗勢動作,整體協調非常重要,雙腿的支撐,手臂的力量運用,雙手能否抽翻對方身體等,是這組動作的目的,三次動作重複後,直接收拳。

    至此,詠春拳的三套拳已介紹完畢。標指套拳裡的動作,是整個系統裡,最為直接打擊動作,手掌運用就有如刀,八斬刀動作很多來於這裡.

 

後話;

詠春拳的三套套拳是作為一個系統訓練的安排,三套拳裡的方式方法是完善的,但一定要漸進,不能越級,並且在每個動作之外,得作強化性訓練,而這種強化性訓練,往往就是技術和秘密性所在.因為詠春拳的打擊威力,往往是看不見的,特別在搏擊中,對手往往是在覺得擊到我們身體時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死亡在這一刻發生.

    詠春拳最難理解的是套拳動作裡所表示的動作作用和為何這樣做的問題普遍存在,以至鬧出了天地會交叉手儀式誤當什麼擋別人腳(每套拳都有這動作,都用雙手交叉擋別人的腳?)其實這些就必須要教拳的人來解說而不是自己可以容易明白的,這是重要分別。詠春拳一般不與別人玩耍,因為不打對方,對方覺得你不行,一打對方,對方又說你不留手,沒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不留手。

    三套拳加上木人椿的實踐動作組合,成為基本的練習方法,但由於歷史原因保密起見,很多技術性的東西會分開來練習,特別是腳法,在詠春拳裡除了兵器及打穴外,最高秘密就是腳法,當然曾經說過的練習方法,也是最高秘密。記得當年初學拳時,同事中百份之八十練蔡李佛拳,當時他們都會說,詠春拳用平拳(日字拳)沒有力的,一個掛搥(),一個及搥就完了。這就是悲劇,現實中他們永遠不明白捎搥、及搥、掛搥在簡單的攤打下,都一敗塗地(我個人非常佩服蔡李佛拳,特別是陳亨,非常有天才去把三種拳從重組得非常好,特別是對太平天國的貢獻),他們的用繩綁著鉈打個出拳力量和漏手插搥等,在詠春拳的來留去送的“留”中,至難漏。

上述我說的是例子。

要練好詠春拳,(認真而言)則必須要經歷各種強化訓練,把身體中可以作攻擊的各部成為真正的“人體武器”才能真正有一效有威力打擊敵人。而這種訓練,絕對不是打沙包等體力訓練。以後再遂一專題講述。

 

(本文根據師父文章整理,並無增減,如有錯漏以師父文章為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詠春無名 的頭像
    詠春無名

    詠春無名的部落格

    詠春無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