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父文章:詠春拳之細說“尋橋”

psb (1).jpg

    詠春拳的套拳第二套“尋橋”,嶺南拳術中“橋”一般指手臂,在搏擊中雙方拳來拳往,橋手有沒有力就十分重要。“尋橋”表面理解是尋找橋手,正因這樣,那些“宗師”、“大師”們往往對學生說:這是練習要尋找對方的橋手而設,似是而非。

    詠春拳到了這套拳的動作練習後,這個系統基本上已經完了。因為她已包括了真正用於搏擊的“馬”——尋橋馬[坐馬]。並且有走馬方式和方法,有獨特的“轉馬”,有用腳法的方式等。而且在控制搏擊中的180度可以活動自由, 甚至在360度的範圍轉變中,不需採用傳統中的“十字拳”方法來實現東南西北四方的打擊而是簡潔地運用“轉馬”和“上落馬”幾乎於原地實現。雖然如此,詠春拳在搏擊實踐中,還是發現有“漏‘動’角度”。以至找到第三套拳——“標指”來補充整個系統。特別自由的180度下,加多45度,成了225度的自由打擊度,而成為“補充”套拳完成整個詠春拳搏擊系統的完美完善功能。

    尋橋的雙手動作[上半身] 完全建立在小諗頭上,所以現在要把小諗頭的動作結合腳[]的活動而成。首先從第一節開始,始終的天地會手語“中原大地, 心在中原,面對韃虜”的標準二字鉗羊馬下打出直拳到雙手同時標出從而馬上向左轉馬成為下半身的“坐尋橋馬”[45],上半身雙手臂的90度攔手。這個時候我們看看現在的狀態:上半身雙臂攔手狀結構,向著左前方成原來的90度轉向,而下半身在“坐”的狀態下,雙膝鉗羊,雙足成原來的“內八字”型,向左轉成雙足45度,這個馬,我們習慣叫“坐尋橋馬”。這個馬,世上獨一無二,詠春拳的威力,靠這個馬發揮至極限。正因這樣她絕對難成正確,我們說那個人不懂詠春拳,第一個因素就是掌握不了這個馬。

    第一難,單腿負荷體重,另一腿絕對不負荷,並且要活動自由又不影響身體坐馬結構,更加要站[]得穩。身體平衡,雙手在雙攤手下用得出橋力。[錯誤常見是,雙腿有著體重負荷多是借用形意拳三體站椿式的前腿三成負荷力後腿七成負荷力,而足部轉向沒有標準,身體不知面向那裡,站不穩和身體不平衝]

    下面圖是反面教材,三體式般的假尋橋馬和交叉腳的不平衡站不穩馬。左圖是前腳重心,右圖是後腳8成,但腳前後交叉,手用不出力,把他右手向他自己左邊輕輕一推就倒.[不妨自已試試]

018-300x164.jpg

攔手轉馬左右左三次[每逢三次的動作, 都難並且重要]

第二難:這個轉馬,首先說她的標準要求從結構上,轉左雙足要這樣\\水準成45度,而腰以上則要轉90度;再反轉向右,這時雙足成//這樣水準的起源[二字鉗羊馬]45度,但實際從左轉向右的方向距離則轉了90度,而上半身則轉了180度,難處在這轉動要在不偏移的條件下原地轉動。[下圖為雙足//向右45]

03-247x300.jpg

這個看似簡單容易的動作,在現實中拒人於詠春拳術系統外,我在所見的全世界“大師”“宗師”中,沒有一個人能正確地做到詠春拳術中的這個我們叫“尋橋馬坐馬”原地轉動而雙膝頭保持著“二字鉗羊馬”中的水準高度和雙膝頭間的距離的要求[注意:是沒有一個可以]。甚至不知道這個基本要求的存在[懂的人絕對不自稱大師、宗師]

    同時,還有一個至關重要問題就是“轉”,怎樣轉這個“一會45度,一會90度,而上身一會90度,一會又180度”的馬?怎樣平衡身體不動[不擺動,注意擺動與轉動的分別]這就是懂[知道]與不懂的分別。當然,這樣說,數十萬人不相信這個馬需要這麼多要求。這裡作題外說明她在搏擊現實中的利與害的關係,並且為我的學生引以為鑑。

    “馬”、馬步”是中國武術的重中之重,為的是在運用身體力量時能夠保護關節及能夠發出最大力量,馬步範指博擊中的雙腿有系統地配合身體走動的步法。因為人有雙腿,利用雙腿組成幾何結構能增強負荷,這是共識。所以前弓後箭[子午馬]、四平馬[腳、膝、肩、頭都要求平]的結構使人產生最穩最大力量。在搏擊中配合“力從地起”“腰馬合一”運用手臂抛物線原理打擊對手,威力非常。但打擊方向只有一處,打擊力量也只能一次。這還是只有“子午馬”可進行最大攻擊而“四平馬”不能。這個“子午馬”結構,身體與後腿為直線,頭向前傾,手臂在打擊運動中,身體隨而轉動的“腰馬合一”在這情況下, 只能作45度轉動,超出就發不出力量,甚至影響身體平穩。而這45度在與對手作接觸打鬥時死角”受限很大[身體與手臂沒有足夠距離展開抛物線撞擊,而另一手臂同時受制于身體平衡而不能展開。頭部更是突出身體接近對方, 這些都是不能克服的缺點和優點。重要至命缺點是,身體轉動變換時,手臂發不出力量,全身處於“休克”狀態,失去力量。]

    詠春拳的“尋橋馬”相對上述缺優點,精確合理運用人體幾何結構,有如起重機原理,在馬的結構上,確立了身體使用一腿支撐身體從小腦到腳跟的垂直平衡,有效地解決了另一條腿的相附關係和活動關係而解放了雙臂的最大活動範圍和最大力量發揮。這得益於身體在雙腿不動下可以作90度雙臂有力量並自由活動展開打擊。這就為什麼詠春拳可以在身體近距離接觸對手時可以有最大優勢,並且更容易擊中對手突出的頭。

    轉回正題, 繼續說“尋橋”。三次雙攔手後,雙撥手向前“坐馬”左面的90度身正面撥出,繼而成雙攤手到左拍右窒左右交錯進行三次再轉換成連環正掌三次。之後, 右正掌打出後立即順勢轉馬180度到右面成單右攔手。[這些不同動作的作用,這裡就不解釋了,因為它們有核心因素]。這時右單攔手轉向左正面的45度成綁手同時左手成護手[下圖]

9cc767fcge1f08cd4b5cb%26;690.jpg

這裡產生了第三難,尋橋”的真正意義是在轉馬後,可以尋回自己位置正確的橋而絕對不是去尋別人的橋[詠春拳打的是人的身體而不是橋,所以對方的橋是不須尋的,所謂追形不追手]。這個單攔手轉馬綁手護手,在現實裡都是飛肘[],綁手飛肘,護手也飛肘。難的是沒法平穩轉馬,每次轉馬都站不穩[因為不懂怎樣轉,身體擺來擺去而不是轉],不知綁手對象角度。這些動作從複三次後,轉而攔手左手打直拳[俗稱“攔打”]。後轉回90度正面“二字鉗羊馬”並隨著180度撥手而回到正面90度窒手,這時右手進行“甩手”、標手”、“攤”、“圈手”到右手收拳。這樣的動作,以右手開始從複一次而完成了“尋橋”第一節。

    尋橋第二節。左手攔手後隨即轉左馬,馬\\45度身90度並左攔手[這個攔手也有特定功能要求]。隨即起左腳[我們叫“側身正腳”,這個側身正腳要求角度和方法非常嚴格,包括腳踢上去的角度要求],之後以“切腳”方式落地[這套尋橋當年1970年在香港大會堂國術總會表演中,吾師第一次表演後,即引起師兄弟驚奇]。後綁右手左攔手轉護手並上馬同時,第四難出:大部分人這時的綁手為“撐船式綁手”[何謂撐船式綁手?代表人物為黃淳梁,當年1968年在油麻地金漢酒樓5樓夜總會,已說過多次,他是右手後退,然後大幅度波浪式拋出,而馬則左腳大步向前踏出,整個身體出現誇張的高低起伏。綁手成90度,而身側左方成75度成了大飛肘,大家可以重看他的視頻,我是當作警惕性教材]。綁手護手上馬後,隨即轉回特殊的“左疊右”攤手,這個動作非常重要,絕不可馬虎了事,至於用途這裡不說。但可以說這組45度上馬綁手護手的要求。因為上邊指出黃淳梁的代表性錯誤,這裡則必須要說明真正的要求和為何要實現要求達到什麼目的,在搏擊中起到什麼作用,這才叫負責任和技術討論而不是人身攻擊。

    一般尋橋第二節,起腳都是打一下,而且這一腳沒有什麼要求隨便而出,但實際是在這裡必須要實現在搏擊中的“馬”的平衡下發出的力量。及是否有能力在長時間內保持坐馬,因為腳打出有力須在“坐馬”下進行。我們的尋橋在這裡是打三次腳,每次都是“側身正腳”隨而轉“切腳”而落地上馬。這個綁手護手要非常認真地在自己的身前如打小諗頭時那樣進行而不能把綁手超出身體側傍。這裡訓練著在搏擊時,身體走動而雙手動作運動中,力不能因身體馬步移動而發生鬆動。所以黃享梁的錯誤在於動作變動時,中門大開,身體處於毫無保護狀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MzMxNDE2.html[黃淳樑尋橋],練習這個上馬,我們當時要求在坐馬下,一隻腳走200米,只有這樣腳的支撐力才構成。

    三次綁手、雙攤手、起腳後,從綁手變打“抽拳”。然後馬轉回正面窒手,繼而標手,攤手圈手收拳。而完成了第二節的左邊部份,這個抽拳轉為特別,它必須幅度小而有力,大多數用於對抗別派的“漏手”。第二節返回的右手動作與左手一樣至返回起點原位。

    第三節我們叫“雙手低綁手,正身打正腳”。次序是轉左馬\\45度,上身90度,雙手低綁手,轉雙攤手起正腳[這個正腳有如直拳和正掌,因為有正身橫腳(橫掌)],腳落地隨即順勢上馬。如此進行三次後,圈窒手上馬雙手打正掌。[這裡的動作不能馬虎,形意拳有人“半步崩拳”威力巨大。這裡的動作功能,比“半步”更準確和力量更大,自己領悟吧,公開就不說明了]。之後轉身,注意是轉身成坐馬,進行往返原位動作——即右邊動作。返回原位後打完雙正掌,轉丁字腳形馬,左腳打左邊45度後切腳落地,再打右腳右邊45度切腳落地隨即襟右手,轉馬襟左手再正身打回左手拳,右手直拳左手連環拳後攤手,圈手收拳。

 

後記.

    拳術要發出巨大力量,身體姿勢姿態角度要絕對乎合人體生理結構,平衝小腦不受干擾下保證身體於雙腳走動時不出現起伏搖動,才能保證力量準確有效地投向目標對方身體上從而實現力量打擊。所謂的“馬”“馬步”, 正是實現這些條件的保證。嶺南拳術對“馬”,“馬步”要求之高, 之嚴格,絕不馬虎。而詠春拳對此更加要求比任何一種拳術要求過而無不及,只是她巧妙地運用“小諗頭”套拳方式用練習手、臂和身體的緊密配合並且同時加強了“馬”的練習,毫無浪費時間下,爭取了“馬”的穩固練習,再加上初步黐手和打預備式木人椿法的配合下,完成了“馬”的成長階段。順利地進入“尋橋馬” 的真正搏擊“戰馬”。

    “尋橋馬”要經過艱苦練習才成,這艱苦首先是要把身體上下一分為二,能單獨活動[所以絕對不是“腰馬合一”,但有時又“腰馬合一”,搞到你暈]。繼而艱苦之二是“走馬”,單腿走,走上3-5百公尺身不變、手不松、力不動[太極說“聽勁”,我們要求練到按住對手手臂或對手壓著我們的手臂下,我們走了一圈,他們都無反應。我與眾多二十多年的太極手試得多了,並且隨時可試]

    所以要練好詠春拳,首先解決這個“尋橋馬”,才能有以後的“標指”,如果沒有正確的“尋橋馬”,並不能“標指”。不能使用“六點半”棍,更不能練習“八斬刀”,而在拳腳上使不出腳法。在搏擊中無論是“六點半”棍、八斬刀”,或者徒手都有腳法配合打擊對手,尋橋馬”不好, 腳踢不出力量,使不出“連環腳”法,更加無法實現“無死角”出腳打擊對手,要練好詠春拳,必須要有過硬的“尋橋戰馬”。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詠春無名 的頭像
詠春無名

詠春無名的部落格

詠春無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