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文章:詠春拳之細說“小諗頭” (三)
小諗頭–第二節。左右撳手【按】對付下路來手如插拳、拋拳,有時什至對付腿踢。身後撳手,注意了,這時手臂構成的反纏身角度,得要做得有力及準確,而隨後抽回雙手撳身前的過渡動作而成的另一次雙臂角度,也絕對不能搞錯,它與第一次後撳手所成角度,並不相同,使用對象也不同,所以必須要小心分辨。
上圖為前撳手繪圖
跟著為“攔手”,“攔手”為手臂曲成90度, 這個攔手有阻攔和封鎖式阻攔的分別。在使用上單手是攔,阻攔,雙手時為封鎖式阻攔,這些方法在搏擊中,經常能出奇不意地打擊對手,並使其突然間失去重心。當然在練習時角度不難模仿,但力量怎樣分佈於手臂上,這是最終問題所在。這個簡單手臂90度角曲,看似容易做起來難,基本上沒多少人明白原意。
“撥手”:雙手各左右撥出,這個是詠春拳打擊動作中,打擊力量最大的一個動作,在套拳中練習這個動作,採用的方式非常特別,正因為這樣,隱藏了那具大殺傷力,使一般人更難明白其含意,眼精跟隨也較為特別,必須要望左望右。而人們在錯誤練習時,一經用力身體有裂開感覺,從而讓人不敢用力。
“斬手”到“攤手”。從攔手又轉到“斬手”,它有如雙刀從上斬下,這裡提供了動作間的轉換方法,緊密有力。這雙斬手有效地截擊對方對自已身體出現空位時的打擊動作,所以這斬手必須定位準確有力。正因這樣在套拳系統練習裡,馬上轉到雙攤手用以測量定位。
上圖; 斬手繪圖。斬手必須要嚴格定位在45度結構裡
斬手轉換為雙攤手,這個雙攤手,又有如一個距離“度量衡”,測量自己與要打擊目標的距離。
上圖就是這樣利用雙攤手去“測量距離”,特別是去量木人椿,椿手是否標準等一量便知。有個故事足可反映這個雙攤手的“秘密”,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次葉問的一班“徒弟”去找郭富,郭當時試探地問,這個雙攤手是幹什麼用的? 當時那班“徙弟”你望我我望你,答不上,郭隨即笑答:要錢,葉問叫你們付錢。可見這個最基本的標準測量,都不易知道。所以鬧出了今天詠春拳的千奇百怪的木人椿。
“窒手” 雙攤手之後的動作.
上圖為“窒手” 繪圖。人們經常誤傳詠春拳的:攤手、綁手、伏手。而根本不知道那句“伏手窒手不可離”的窒手。這方法在對方被“封死”橋手後,往往會拼死發力,想脫離所困,這時窒手就會發揮巨大威力,順來勢一“窒”,等於加把勁把對方來勢之力加快,頓使對手失去目標同時也失去重心,而且局勢並沒有改變[還是橋手被封壓]。就在這一轉眼間,就被打個正著,這就是“窒”後即打。窒手可以單手[經常]使用,力量要注滿橋手,手掌要位置正確[如上圖]。並且配合正確橋手[前臂] 位置。
窒手之後的打,就是“標手”。“標手”[雙手] 直插對方喉部,人們總會認為,標手目標是眼精,其實我們目標是喉。標手隨即變為雙拑手從上而下,雙拑手隨即變成雙曲手往上打,這幾個上下往返的動作,一氣哬成,使習慣一個大幅度範圍話動變化,但每個動作,物件與目的絕不相同。
標手後拑手,即補下方空位,能習慣不同位置的大幅度“補位”而往上的曲手,對於搏鬥時突然被對手拉或拖著橋手而頓失平衡,這時的曲手一申,能迅速找回平衡,並且是在順勢打擊對方“下巴”時而實現。
詠春拳套拳,並不是練習“招式”。這裡再次強調,她是手法,方式和方法的使用和施展組合練習,這個小諗頭第二節的練習,完全有別於第一節[不是單指動作] 她的內涵為雙手力量與雙手運作協調的訓練,特別是在大幅度手法運動中,協調非常重要。她保證了能夠在大幅度手法運動中,能打出巨大力量。之後攤手圈手收拳,完成了第二節的練習。
拍手後打“橫掌”, 這是第三節開始。橫掌即是以手掌作水準狀打出的掌,是詠春拳除“撥手”外第二個能發出最大力量的動作,分上[脖子] 中[胸. 肋] 下[肝]的不同層次目標作為打擊目標,角度刁鑽,小諗頭裡的動作在這裡作標準練習。當然這裡的技術要點在於準確角度,手掌的應用位置和運用力量。
高“標手”、 “耕手”、“ 圈打”、“ 拍手”。詠春拳動作名稱以廣府[廣州]為准,以象形為主,這種形來自當地生活習慣中,所以從形明意非常重要。“標手”指的是以手指為主的攻擊動作統稱,不管哪個高度。第三節的高標手,非常特殊。使用時不能用力,角度也特別[在身傍]。它作為角度轉變對方橋力為打擊作角度改變。在迫近身體攻擊時,這動作和方式會使對手宊然失重而終。“耕手”打擊有如“鋤頭耕田”的打下去,所以名為“耕手”。它通常用作搏擊中的“補位”,在搏擊中對手經常變動,也在尋找對於身體空位,所以快速補回空位就非常重要,補並打擊這就是耕手,而耕手的力定要打出“鋤頭耕地”的那重沉重力,角度要準確並且具有角度的攔截功能,角度與力這是重心。下圖為“耕手”的使用繪圖,注意角度。
“圈打”,就是圈手隨即打擊的意思。這個是詠春拳獨有方法[貼著對方橋手來圈]。 別的門派圈手是手與前臂劃一大圈來撥開別人的手攻擊,而詠春拳是圈為了打。所以圈隨即打是基本要求,貼著對方橋手,改變對方來勢之手的力量方向,並順著對方橋手打向對方身體。這就是圈打,它在搏擊中經常用著。
隨後即為拍手,這個拍手是用作打空手後[即打擊對手時由於對方能快速轉變手法動作而導致我們自己攻擊落空]的“填補動作”,順勢拍對方手肘。它的動作和力量要領為:有力地由下往上拍,橋手要有力,角度要正確,因為角度不正,拍不動對方的肘,特別是對方“落馬”之後,橋手力量非常大。之後再用一個“拍手”來收拳,這個拍手也是由下向上拍,但這次拍“大臂”[後臂] 用的,力量與角度都不同。
“綁手”[不是膀手,叫膀手的只有蔡李佛拳的“扭馬膀手”],這個綁手 有綁著對方來手之意,綁著對方來手,包括來手的力量,為什麼用綁,而不用擋?[目前練習詠春拳的人都用來擋]。擋是硬碰,對抗的,而綁手的動作角度,根本沒有擋的條件和力量,所以這是絕對誤解和錯誤。但綁就完全不同,它是“捆綁”著來手和力量。以蔡李佛拳來講[蔡李佛拳在傳統嶺南拳術中,筆者覺得為最完善]她以掛、捎、插、漏、左右尋拿為基礎應用表達,其中的“漏”即為“漏手”之意,它是在對手擋拳時聽產生的反撞力[反彈]而順勢而“漏”的,所謂“借力打力”去打擊對手。詠春拳的“綁”正是一種“反漏手”方法。 “來留去送”的來留最好體現在這個綁手之上。“綁手”利用巧妙角度變化,產生柔韌力量,當對方打來之力被牢固地粘貼著而不能馬上反彈。而綁手在使用上素有“綁手不停留”之要求。在“綁”著對方手後,迅速改變為打擊對方。
上圖為“綁手” 的使用繪圖。“綁手”是詠春拳中最難掌握的一個動作,也是最為特殊的一個動作。雖然人們在開始黐手時就進行學習使用和應用這個手法,但我可以非常負責地說,都不對。因為錯在角度和力量使用,現在大多數是“交叉手”戓者是“鬥力”的。要不就“促橋”[即是前臂與後臂不在45度而是近90度],而最為可笑的是有人把綁手高舉過肩,而手臂高過肩,手臂基本上發不出力量。
最後一節的小諗頭為“低標手”,“打三下連環直拳”到收拳。“低標手”向下方標出同時另外一隻手用標甩手方法連續三次。詠春拳套拳練習裡,但凡三次的動作都是非常重要和有其連貫因素的,這裡也不例外。這個動作的向下標手有欄阻作用非常重要,它對攻來的“抽拳”、“ 拋拳”有著針對抗性。而標甩手起著穩定的攻擊方法,直接又快速。它所包含的威力非常大,我不希望說得太清楚,留待學生優先。
“三次連環直拳”,練習的是連繼打擊對方的雙手協調和力量的連續投放向打擊目標。這包括了雙手臂的運行軌跡,如何出收回拳頭,在何位置等。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質複雜的連環協調軌跡,運動方法,快速時的力量打擊等。 並且對身體的穩定性和手臂的動作運動獨立性,有著重要的協調。
後記;
這裡我在不違反核心技術保護的情況, 較詳細地講述了“小諗頭” 這套拳的所包晗的作用和目的。中國武術所包晗的價值是需要有深入和仔細瞭解才會清楚其獨特性,特別是詠春拳,由於她的嚴密邏輯性結構,使人充滿誤解和幻想。從與到廣泛誤導和欺騙[誤導為無意,欺騙是有心而為,兩者有別]。這是筆者難以容忍的,因此讓大多數人能從另一角度認識、瞭解詠春拳是必須的,在通過理性分析和對比後,才能知道真偽。同時,這樣作為,必定觸及很多不學無術的大師的既得利益,所以對抗是必然的,這些對抗,有些是來自利益,有些是來自心理上的,來自利益上的對抗非常簡單容易明白,但來自心理上的對抗就比轉複雜,而這個複雜性就於內心的矛盾。
一個人把自己的喜愛全情投入,之後一段時光覺得終於能夠擁有所爰,當然感到自豪。但,一天,發覺引以自豪的所愛原來是浮雲,何以想像其內心的痛苦。而在自尊心下,中國人的特性“面子”之下,又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而從頭開始,這種複雜因素之下從而產生對抗,一相情願下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假的能變成真。
回中國前我以為中華武術,還有些什麼留下,但年多以來,我失望了。中華武術真的斷層,別人不敢說或者沒有勇氣說。但我必須說真話,當然,真話會引來很多非議與造假的人的憎恨,對武術認識的基礎知識都失去,這裡舉個例:苗刀。那天看電視介紹苗刀的威力威猛,表面上是,刀特長刀鋒大,很猛。但在搏擊上,這樣單邊刀鋒的長刀,根本就使用不便,攻擊單一,刀鋒過長,對敵產生不了作用。反而限制了自己對刀的力量使用,在現實根本戰鬥威力不大,所以淘汰了,與唐刀一樣,再看用刀的人,他根本連拿刀的力都沒有,但都自我標榜成大師了。今天中國對武術認識的幼稚才是悲劇。我希望對武術文化的愛好者,一起來共同努力,重振中華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