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文章:使人迷惑的詠春拳-六點半棍
前面介紹,因而會涉及一些人,如有得罪請原諒,絕無惡意,純討論,並留給新一代繼而承傳發展。希望不要單單為了賺錢而誤導下一代,愧對祖先。
1,為什麼詠春拳會在云云嶺南武術兵器裡,只選一長一短的單頭棍和雙短刀呢?
2,要瞭解兵器使用特性、原理。因為長度,重量都有嚴格定義,它們主要涉及力量的表現和場合應用。
3,兵器使用力量是拳術力量的延伸,它不會超出本身拳術的發力原則。
上述原因,不會誤入正宗不正宗之爭。我受現代教育,講求邏輯,追求歷史文化關係,分辨傳說、調查、例證,說出不是之處,必有解釋。
詠春拳是反清組織用於追殺叛徙的“護法拳”。她屬於組織而不是個人,所以沒有拜師、沒有師徙關係、只有傳人。不開神位拜祖師,不拜神,只有燒黃紙斬雞頭發毒誓。棍、刀是五梅選的,棍來自至善,刀來自苗x。
圖中是雙刀原形,而詠春刀因為運用特性原因改短很多,但保留了尖、護手、扣反兵器叉。而不是今日所見的開山刀形。詠春刀用剌、斬、圈、拍、扣、反劏、捆、耕方式運用。腳法、馬走位配合特大力量。而絕不是人們今天視頻看到那種空位百出、沒有步法、沒在力量的所謂詠春刀。如果這些人說懂,不妨叫他們表演最基本的內外圈刀、剌[標]刀。但我可以負責任講,沒有,因為走馬都不懂,何來刀?
講回棍,嶺南拳術棍有很重耍地位 [北方不是],這有原因:1、是材料,北方沒有好的硬木但有白蠟杆;2、戰爭多,槍更具威力[但分大槍和花槍],嶺南一帶有來自西南的硬木、藤等,而這些材料經過桐油處理,非常堅硬不易變形。用於日常不露眼。3、受俞大猷影響,俞大猷1503-1580,明朝戰將,福健人,棍法非常好,少林寺當時也派人跟他習棍。
嶺南拳術棍有三種:單頭棍[鼠尾棍]、雙頭棍[齊眉棍]、雙夾單[兩者之間]。為什麼北方沒有這些特點?原因是使棍有威力,跟橋手有直接關係,而槍主要跟身形配合,對橋手要求不高。而單頭棍正是橋手純熟後的最佳兵器,貢杆原理,經過長時間苦練,配合棍長丈二,無論單對一,或單對多,非常有利,能保持距離,看清對手。嶺南有雲“棍怕老郎”言出有因。經過長期練習,力量使用自如,經驗老到,一棍在手,在如一夫當關。以前舞獅,各人攜帶兵器,必有兩條單頭棍壓陣尾。
詠春單頭棍,單然用拳術力量方法為基礎,即橋力、手力、打擊力[千萬不要盡信什麼力從地起、六合,,,,等一大堆,詠春拳手腳發力獨立,最少要求。各位可以試試,坐在椅上,一手兩指輕輕拿塊板或溥磚,另一手把它打斷,如果你發不出力,那就不是詠春拳的基本力。葉問當年在大角咀一間茶室跟蔡李佛何秋講數,就是坐著把手肘放在臺上,拳頭對著何秋說,一動就一拳打死你]。
言歸正轉,單頭棍威力特點:
1、為圈,圈以帶有震盪力[搏鬥,力為主,招為咐,無力一切不須講]為主,控棍尖走圈附帶震盪有如多點[有如花,所以在起梅花之稱]這時站在棍前的人,會感到眼花。圈在兵器接觸時,可圈走對方兵器或帶偏方向,這是最難練好的動作和力量。四十二年,我自已這方面都不滿意。
2、點,點的力量也要求很高,首先得點得准、有力。點棍為棍法攻擊重點使用之一,打腳、打手、打兵器、打腳用於阻擊對手走動。試想每次走位總是腳先出,如果每次伸腳都被棍封,如何走?手執兵器棍就直接點打手、打兵器、長期練圈點,有震盪力能直接震盪對方拿兵器的虎口,重者虎口破裂。點棍包括壓,壓著對方長兵器或者對手拿個單刀藤碟,你如何對付?點壓?人們表演單頭棍,圈起有如梅花,點打碗底,更好者,點打欖核。這就足夠表現功夫了。
3、挑,點挑經常相互使用。挑棍打下巴、打手、打會陰、挑兵器,圈點挑這是最基本經常練習,什至終身。
4、攔,攔棍帶有掃。六點半棍有近180度水準攔棍、直攔、順攔、高低攔、對方近身後攔等。
5、割,割棍一般帶著走馬轉變角度使用,打擊對手高低進攻,攔割長短兵器、馬步。
6、標,標即剌,顧名思義剌向對方。看似簡單,實為高難度。直,這個直帶勁,勁到棍尖,不擺動。標棍不輕易用,不隨便用,棍出自己露空,非常危險。絕不是視頻那些大師,不停地標,更不是象機械操走來走去,空位百出,棍尖大擺動,一看就假。
7、半點漏棍,漏棍為每家長短棍法必有的技術,也是中國武術特式。持棍面對敵人,這時有人從身後殺到,如何?最快當然是棍尾漏打。六點半棍之漏,包括反奪棍,對手迫近,漏棍轉手,手腳並用,寸棍必爭。棍頭當作棍尾用。
整套棍法嚴密全面[其他門派易然]分別在於力量技巧運用。中國拳術,冷兵器,最高追求是力的最完美最高威力的結合,是我們先人的最具知慧的表現,世界獨一無二。單頭棍和長劍,一靜一動,最具代表。
詠春拳選擇一棍一刀為兵器是深經熟濾。刀可快速殺人。棍可全面應對,拳腳上梅花樁。
練習單頭棍,圈。棍尖須掛物,以前鄉下,圈桶。桶不用繩,用竹勾,挑著竹勾圈到桶轉[我還做不到,所以不滿意自己]。直棍,標。以龍形槍作為練習馬步,標棍。直棍難在不能擺動,力到棍尖。詠春棍握一臂之長,棍尾不外露,丈二長,單是拿起己不容易。今時的二米六棍,原是雙夾單,並非單頭棍。丈二正好運用貢杆原理,發揮力到棍尖。三種棍,各種用力方式完全不同,馬步走位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這個就是從雙頭棍改成的刺刀術,鏡頭正中的人就動作純正,槍身合一,其他就不成了。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刺殺術,把伏槍、攔槍、漏槍、刺、挑運用得非常好。所以我總有一短棍放在車上,以備所需,因我專門研究過刺殺。雙頭棍在嶺南拳術中除詠春外,幾呼都有,這裡不討論。雙夾單,以蔡李佛的最具代表。詠春六點半棍練習,有三點黐棍、割、攔、挑、打上、中、下。並且有刀對棍對練。
古勞的,我於1960年代尾,在九龍見過馮生、馮珠,想來他們在的話,也有70多80。廣州的,沒有。寸勁大師非常假,推人當寸勁,如果人正面站著,在上身以60度角推,很容易往後跌,任何人都可以做寸勁大師。黎式也是,打醉漢視頻,用的是柔道轉身摔。在搏鬥中露背最危險,只有曰本人那樣笨才有,如果黎師傅當時走進對方右邊,用腳一打對方腳跟,對方馬上坐在地上,又或者用你們的所謂外廉手右手扣對方右手胍門,左手扣他曲池,這樣就完全可控制他,如果他再反抗,一拍他手就脫臼,下次有機會試試。至於德國那位,你的雙手胸前拿棍,櫻槍可以,單頭棍這樣重,標不出。我在法國,相隔不遠。1960年代,九龍公園,郭運平我們相遇過。
又可能得罪人,只是簡單回應一下所見。
棍大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