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父文章:使人迷惑的詠春拳-小諗頭篇

psb (1).jpg

  前前後後,講了不少有關詠春拳,從開始很多人奮怒到現在很多人詢問,心有稍慰。的確,詠春拳有如她的起源存在到今,使人感到非常迷惑不解,誤會重重,使很多人熱情投入,失落而去,也使很多人混水摸魚,大話連篇,從而產生連小諗頭都練不好的大師無數,僵屍般的八斬刀視頻,連棍怎樣拿都不知的六點半棍表演,怎樣站在木人樁前都不知就打木人樁。。。。。。年輕的,不知學了多少天,還咬著奶嘴就急不待做師傅教拳。年老的,有些年紀本錢,但不問自已當年是否下過苦功練就自為老師傅,慘不忍睹。

  今天,閒話不多,多講技術,讓人們有個認識。瞭解詠春拳。中國拳術從軍隊冷兵器戰鬥動作昇華到全面的個人修行的搏擊藝術,世界獨一無二[我考究過印度,阿拉伯等古老搏擊術],其特點在於力量的運用,極其成功地綜合了人體生理、心理、物理因素在身體運動中發揮出人體的最大力量,使中國拳術在徙手戰鬥術中有藝術般的完美。詠春拳在總結了過往的經驗,更具智慧性明確地運用了幾何原理代替了傳統的位置式的招式活動,並更清楚地認識了人體力量產生原理,訓練大腦有效控制肌肉收縮。從而擺脫了傳統拳術力量發揮的約束,更加自由地運用身體各部獨立同時攻擊敵人,所謂手腳並用,雙手和腳同時發出不同方向不同性質的打擊力。並且能完美地保持身體平衡,身體能快速走動,自由地改變方向。

  詠春拳創立是為了殺叛徒,執行特殊命令,將會面對各門各派搏擊技術和方法,所以技術組合要非常全面,有針對性地對付整個徙手搏鬥和冷兵器搏鬥系統而非某一門派。因此,為達成上述因素,必須配合精確系統訓練,詠春拳訓練程式為1、小諗頭;2、黐單手外門,後內門[與此同時,強化訓練小諗頭內的動作];3、黐雙手;4、打散椿;5、尋橋、打椿、標棍、標刀。這段時間3-4年;6、標指。以上是大概過程。

    小諗頭,人們談得最多,大師最多。無錯小諗頭不正終生不正。絕對正確,問題何為正?人們常說各師各法,對,如果很多不同拳術一起對敵。但如果是詠春,那就只有一個,一師一法。如果有別,不外為,人為有意傳錯,或者學習者練錯記錯。越走越遠。詠春拳到今天的結果是有意傳錯而成。陳華順之小諗頭缺少的是怎樣把力發出去的動作。小諗頭是為了進入詠春拳系統運作的訓練,所以不要去想這個那個動作去攻擊敵人,它只是一個系統基礎方法。從馬開始,平衡身體,特別是怎樣放鬆,把上下半身分開獨立運作。而頭,人們完全忘記,他要絕對保持平望,使小腦能時刻保持平衡。眼跟手而頭不動。二字鉗羊馬,絕非用來運動搏鬥,它只是起點。

  天地會手勢不談。打直拳,很重要,打直,第一個動作,非常難[同時也是詠春拳哲學中心]。我見到的幾乎無人,得非常有技術[我的學生最清楚]

9cc767fcgbd1389886793%26;690.jpg

[圖中是直拳基本動作]

       攤手動作:陳華順與梁壁分別,陳少了一個重要動作。從攤手到護手,有四個動作,用四次不同的力,為什麼要做三次,因為非常重要,日後能否運用手法,很大機會靠這幾個動作。為什麼要慢?[標準是十分鐘一隻手,兩隻手完成共20分鐘]因為需要大腦深刻地記憶各動作的力量反應[當然還有特別方式練習,這裡就不講了]

      撳手:訓練雙手使用,前後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角度,非常完善。需要非常在意。

      拍手:這段陳與梁分別也大。為什麼?因為這段有二個動作,用來作貼身反擊用。[因為手,手臂貼身,是發不出力,而對方拳來己過三關,得有方法反擊]這裡的耕手,拍睜手等,得非常注意角度。圈打橫掌,須有黐力,一氣呵成。也不要想手擋腳,手不能擋腳,耕手不擋腳。

      綁手:今日很多人叫膀手。蔡李佛叫膀手,一般扭馬側身用。我們為什麼叫綁手?因為它要留綁對方來手。[如蔡李佛掛拳,吊馬則身,力量很大,硬擋即順力反彈成漏坐馬變插拳]綁手就可利用手臂角度軟力消除來力留住而不能借力反彈[我曾用它對螳螂的刁手,對方很服]這個綁手力也不好練,得非常小心[它也有特別方式專門練習,陳華順就欠缺了]。

      標甩手打連環直拳。人們想像最直接的詠春攻擊。那有這麼簡單。標甩手,訓練雙手交替使用。標是方法,甩是方式。力量運行,手從下而上運行,想清楚。連環直拳,小諗頭第一次是打單一下直拳,這次連環是表示使用方式。單一下有突擊性,這種出拳方式,如果有人迎面沖來,一拳單突,對方會當即倒地,因角度原因。連環直拳使用是另一種方式,特別是要求橋手[前臂]有力,因為他要帶有封對方橋作用。小諗頭的連環直拳,決不是叫你面對面去打人[否則,人家一個羅漢曬屍,雙手一開,上身一躺,就一腳,那麼,88,投胎去也]而是訓練身體平衡,頭平衡,連環直拳是要配合走馬而成,比形意拳崩拳還要難練。

      小諗頭作為入門訓練動作,它標準了手法動作的幾何結構,手掌、拳、手指、前臂、後臂的各部獨立又關連的運作。而且重要地引導發力[千萬不要做什麼肘底力,如果這樣,力就死了,一定很多人反對。信不信由你,詠春拳沒有肘底力]。詠春拳有4種力,1柔力,2硬力,3柔黐手,4硬黐力。交替使用。何謂柔力[不是軟,是柔松]所謂內家拳有聽勁,如太極[其實它太小兒科]何為聽勁?其實就是身體或手,當要做出一個動作時,肌肉先有反應,如果平時練習動作慢,大腦就感覺敏感,特別是肌肉在放鬆狀態下,所以他們推手。而詠春的柔,就要做到不讓你聽,即突然出現[短打]突然消失[放鬆]。並突然改變角度[轉馬],纏絲勁要矩離要推,利用身體前後變動改變距離,所以,詠春可以用柔黐力,追著它反纏而打。硬力也是如此。

下次再續。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詠春無名 的頭像
詠春無名

詠春無名的部落格

詠春無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